家长支持与充足睡眠 关爱孩子备考攻略
As featured on Lianhe ZaoBao / Oct 9 2022 / Written by 陈映蓁.
年终考试季节,许多家长纷纷请假“陪读”,助孩子做最后冲刺。
受访的精神科顾问医生分析哪些是孩子压力太大的警讯,如何避免为了课业表现而牺牲孩子健康。
家长支持与充足睡眠 关爱孩子备考攻略
考季来临,一些家长比孩子更紧张,有些父母亲因此请假“陪读”。但孩子的需求因人而异,有些或许因此受益,但其实并非所有孩子都需要家长特地陪考。
Nobel心理健康诊所精神科顾问医生郑智敏认为,要是孩子因为家长在家而有更多安全感,或是家长希望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其他需求(例如亲自下厨),则请假在家“陪读”确实对孩子有益。
不过,要是孩子比较喜欢有自己独立温书的空间,家长不必特意改变日常作息,亦无须因为没有留在家而感觉“没有必要的愧疚”;个中关键是良好沟通,了解孩子的偏好,并且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,从而消除孩子“做得不够好,无法达到家长期待”的那种恐惧。
郑智敏医生建议:家长不妨与孩子一起讨论并设定时间表,确保孩子在温书之余,有足够的睡眠和用餐时间。要是觉得考试迫在眉睫,温书时间有限,亦可有些“小牺牲”,但绝对不应牺牲基本的自我照顾(self-care)和休息。
郑智敏医生提醒家长:“鼓励孩子在温书过程中定时休息,并根据孩子的喜好给与一些小‘奖励’,例如荧屏时间或外出用餐,从而提高孩子的动力。”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
郑智敏医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,她发现他们未上小学却已面临学习压力,例如必须达到某些学习目标,以便为了小学课程“做准备”,或避免落在同龄儿童后头。
她强调: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,即便是兄弟姐妹也不会一模一样。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期和花期,身为家长,我们应该学习接受自己的孩子,无论孩子目前是处于哪一个学习阶段。”
郑智敏医生指出,教育是终身必须努力的事,孩子若能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,一定可以走得更长远。
“让孩子培养多方面的兴趣,探索一些可能和校园无关的学习领域,同样有助于整体发展,例如学习社交技巧、沟通和解决问题。”
留意孩子“过劳”警讯
如果孩子开始抗拒上学或做功课,睡眠或食欲变差,或是对于过往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——这些都是孩子“过劳”(burnout)的常见迹象。此外,孩子也可能情绪紧张,闷闷不乐,忽然发脾气或比以往更容易流泪。
郑智敏医生建议,家长若发现孩子的言行举止和平时不同,应抽出时间了解背后缘由,亦可在得到孩子许可之后,联系学校老师,看看老师们是否也留意到孩子的行为转变,或是目前压力的来源。此外可考虑咨询医生或辅导员,为孩子提供可以诉说心事的安全空间。
考试压力会否造成孩子患上抑郁症或焦虑症?郑智敏医生解释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抑郁症和焦虑症不会一夜之间忽然出现,一般都是压力长期累积,并因为即将来临的考试而爆发。
她说:“孩子过于重视学业,以致忽略了休息和玩乐,出现抑郁症和焦虑症迹象的风险较高。”
要降低患病风险,重点在于平衡。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平衡:该专注学业的时候专心温习,做好功课或温习后就好好休息或玩乐。此外,家长应当成为孩子的好榜样。
“孩子的学习往往是透过模仿。家长若能表现出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理想平衡,并且好好照顾自己,孩子就比较可能自律和自我调节。”
郑智敏医生希望家长不要根据孩子的学业表现评定自己或孩子,“在某次考试中表现不好,并不会决定孩子的未来或性格。”更理想的做法是保持冷静,以大局为重。
“不是说不能对孩子有任何期待,但那些期待应该和更重要的特质有关,例如勤奋努力以及为自己负责。”
重视睡眠,避免熬夜
为了备考而开夜车,可能弄巧成拙。SBCC儿科诊所儿科专科医生黄镇权说,一个晚上能够“读进去”的资料始终有限,如果孩子的学习一直处于落后状态,熬夜只会事倍功半。
“教导孩子如何跟上学习进度,并且在温书时避免分心,拖延学习进度,才是避免开夜车的关键。”
黄镇权医生强调,睡眠对身体健康至关紧要,睡眠影响的不只是我们的精神状态和日常活动能力,还有免疫力和代谢率。“睡眠充足,念书时的生产力更高,而且比较能够注意到细节,专注力也更强。”
睡眠的另一功能是巩固记忆。研究显示,学习后入睡,表现会比学习后保持清醒更理想。黄镇权医生指出,许多证据也显示睡眠有助加强记性和巩固记忆;重视睡眠的学生,较能够好好应付学习压力。
睡多少才够?睡眠需求视年龄而异,黄镇权医生提供的资料如下。
从出生到三个月大:14至17小时
4个月至11个月大:12至15小时
1至2岁:11至14小时
3至5岁:10至13小时
6至13岁:9至11小时
14至17岁:8至10小时
18至64岁:7至9小时
65岁及以上:7至8小时